——訪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參加“海信杯”
大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團隊
記者:許可欣 朱秭月
2021年10月30日至31日,吉林省機器人學會主辦的“海信杯”吉林省大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在長春理工大學舉行。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派出12只隊伍,覆蓋大賽3個主賽道,首次參賽便取得不錯的成績,獲得一等獎1項,二等獎1項,三等獎5項。
“海信杯”為吉林省教育廳認定的A類學科競賽,今年的比賽主題為“憶百年千秋偉業,AI·愛未來強國有我”。比賽聚焦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落地現場,用“以賽促技,賽教結合”的方式,為國家人工智能領域培養綜合性實用人才。
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本次受邀參加吉林省大學生人工智能競賽,在不到一個月的緊張時間里,利用課余時間加班加點備賽,出戰十臺智能機器人及兩套機械臂+智能小車設備為同學們助力。賽后,校記者對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參賽團隊進行了專訪。
訪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科學學院
副院長華振興
記者:計算機學院之前有參加過類似的全國競賽嗎?
華院長:之前參加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(NUEDC)和全國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(ACM),我們院連續在NUEDC多次獲得省二等獎,在ACM連續4年是一等獎。今年第一次參加“海信杯”人工智能創新大賽,本次比賽的優秀成果出人意料,但也在情理之中。
記者:第一次參加“海信杯”人工智能創新大賽,參賽過程中隊員們會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?
華院長:第一,我們缺乏對競賽足夠的經驗。第一次參加比賽,對比賽的流程和規則不太熟悉。第二,我們缺乏正規的訓練場地。計算機實驗室還未裝修好。第三,時間緊,任務重。本次比賽與備考教師資格證考試相沖突,只有一個月的準備時間,很多隊員頂著雙重的壓力參賽。第四,由于第一次參賽,我們的競爭對手是更有經驗、專業更強的人,競賽的難度也會大大提升。
記者:那大家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?
華院長:老師們先對競賽文件進行解讀,與學生們一起討論,明白比賽的規章制度。我們盡快整理出了計算機實驗室,可以方便參賽隊員進行實踐。主要還是學生們有奮斗精神,不畏艱難,自己也為競賽準備了很多物品,每天都訓練到很晚,努力地將動作設計和程序編寫相配合。最終獲得了優秀的成績,我為他們驕傲!
記者:時間這么緊張的情況下還能有如此優秀的成績,您覺得天賦和努力哪一個更重要呢?
華院長:1%的天賦無法成就99%汗水,自身的努力和奮斗永遠都是一個人走光明大道的必要條件,我很佩服他們刻苦鉆研的精神。作為他們的老師我很欣慰。當然沒獲獎的同學也不要氣餒,失敗是成功之母,要把失落轉化成動力,積累自己以追求更高的卓越。
訪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科學學院
19級唐璇同學
記:祝賀你首次參賽就取得了這樣的好成績。你曾經參加過機器人或人工智能相關的比賽嗎?
唐:我和我的團隊是第一次參加機器人主題表演賽,就參賽經驗而言我們并沒有其他參賽隊伍豐富,但路都是人走出來的,我們只要表現到最好就行了。所以沒什么顧忌,放開手做自己想做的就好了。
記:能聊聊當時比賽現場的情況嗎?
唐:我們機器人表演賽主要是根據大賽給出的主題,利用預先寫好的代碼指揮機器人完成一場表演。在現場我們為機器人設計了翻跟斗、劈叉、后空翻等高難度動作。但比賽過程中不能去用手觸碰機器人,所以就有很多不確定因素。
記:那比賽不僅是比技術,還要比心理狀態啊。除了動作編程之外,你們還為表演準備了什么嗎?
唐:只有機器人做出動作一定是枯燥無味的,所以我們還要去尋找與主題相符的歌,并通過創意把動作與音樂有機結合呈現良好的視聽效果。動作的編排其實很多隊伍都能做到,但歌曲與舞蹈中的創新就是讓評委眼前一亮的“制勝法寶”
記:你們的團隊在賽前準備中是如何分工的呢?
唐:就像前面說的那樣,創意和動作同樣重要,所以在第一階段的舞蹈構思過程中我們組進行了共同商討,而到了機器人設計這個階段,每個人都負責自己擅長的方面,比如我就負責高難度動作的開發。隊員們都有責任心而且都想在這個平臺上努力提升自己。
記:經過本次大賽的鍛煉,你覺得你收獲了什么呢?
唐:我們不能僅僅只學習學校教授的技能,也要多去學習一些其他應用軟件的使用,時代發展日新月異,更別說如今處于高科技發展中心的人工智能了。像Python和樹莓派兩種軟件我就是在大賽備賽時才逐步學習的,這也無疑是一個提示大學生主動適應時代需求的信號。
記者心得:我們希望到達成功的彼岸,實現人生中最美的理想,但這需要努力拼搏做船,堅持做帆。即使過程中有障礙與失敗,那是通往成功最穩靠的踏腳石,愿參賽選手們勤于思考、敢于創新、適應時代的精神能傳達到每一個博達學子的心中。